时间:2025-04-10 浏览805次
近日,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帮扶典型案例交流会”上,重点推介了由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牵头实施的“羌山领头羊”科技人才苗子培养项目,高度评价其以“高校科研赋能乡村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技能力提升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作为项目核心执行单位,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深度整合科研资源、党建力量与社会公益网络,展现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项目初心:以科研优势破解民族地区发展瓶颈
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短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区,当地亟需通过教育振兴推动可持续发展。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依托长期积累的高压科学与技术研究优势,联合北川县团委、启智新公益组织,于2021年发起“羌山领头羊”项目。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李明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帮扶,将实验室的‘高精尖’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接地气’实践,让山区孩子真正触摸到科学的力量。”
实施路径:党建引领,科研育人双向发力
项目以研究所党支部为纽带,组织党员教师、硕博研究生成立专项团队,分两阶段推进:
1. 第一阶段(2021-2023年):科技启蒙扎根擂鼓镇
实验室下沉乡村:研究所投入专项资金,在擂鼓镇八一中学建成首个“高压育种实验室”,并捐赠实验设备。副研究员张华博士带领团队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玉米高压育种实验,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全程指导,最终实现玉米增产15%。
双向研学拓视野:研究所先后邀请北川师生4批次赴川大交流,参观高压科学实验室、校史馆及红色教育基地,并安排研究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
成果开花:学生科创项目《高压环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获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研究所团队获评“北川县教育帮扶先进集体”。
2. 第二阶段(2024-2026年):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基于前期经验,研究所将帮扶范围扩展至永昌中学,聚焦当地中药材产业痛点:
技术攻坚:由研究所王磊教授领衔,新建中药材高压育种实验室,针对白芨、天麻等品种开展定向优化实验,目前已突破种苗抗病性技术难题,预计2025年可实现规模化种植。
人才储备:开设“未来科学家”选修课,研究所研究生每周远程授课,并定期赴北川开展科普讲座,累计培养科技骨干学生60余名。
教育部评价:高校服务社会的“川大样本”
教育部在案例分享中特别指出,“羌山领头羊”项目体现了三个关键创新:
党建引领协同:以高校党支部为枢纽,联动地方政府、公益组织,构建长效帮扶机制;
科研反哺教育:将高压科学等前沿技术转化为青少年可参与的实践项目,实现“硬科技”与“软育人”结合;
产业精准赋能:从玉米到中药材,紧扣地方经济需求,形成“育人才—提技术—促产业”闭环。
研究所展望:深耕北川,辐射西部
作为项目主导单位,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表示,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扩大实验室覆盖范围,计划在北川新增3个乡镇中学实验点; 联合农学院、药学院跨学科团队,开发“高压育种+智慧农业”综合解决方案; 设立“羌山科技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赴川大深造,反哺家乡建设。
李明教授强调:“我们不仅是送技术,更是种下科学的种子。期待未来北川能走出自己的‘科技领头羊’,带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对此回应称,将支持更多高校借鉴川大模式,推动教育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型,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